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① | 重生,從通濟渠到新汴河
水患肆虐
治理淮河不容緩
歷史,從最沉重的一頁翻起。
從雪山走來的黃河創造了中華文明,但這條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名。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黃河泛濫達1500多次,改道26次,多次奪淮入海,打亂了淮河水系,導致淮河流域水災頻發,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歷史上,淮河曾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擁有自己的入海通道。然而,黃河的奪淮改道徹底改變了它的命運。”宿州市水利局原副局長、市防汛指揮部原秘書長蘇亞向記者介紹,所謂黃河奪淮,指的是黃河泛濫改道向南奔流,憑借強大的水勢搶占了淮河的河道。黃河本身攜帶大量泥沙,天長日久泥沙淤積,淤塞了淮河流域大片河道和湖泊洼地,打亂了淮河眾多支流的流向。
這場“鳩占鵲巢”事件的發生,導致昔日繁華的沿淮兩岸成了水患重災區。其中,地處濉沱河流域中心的宿縣地區更是受災的“重中之重”。
“每逢汛期,上游洪水奔騰而下,水位常高出地面;而下游出路狹窄,洪水宣泄困難,長期滯留。更棘手的是,主要排水河道需同時承擔排泄上游洪水和本地澇水的雙重壓力,上游洪水往往率先搶占河槽,導致本地積水無處可排,于是就出現‘關門淹’的現象。”在新汴河上游、位于淮北市濉溪縣四鋪鎮境內的四鋪閘上,濉溪縣水務局高級工程師郭擁軍向記者介紹,“‘兩頭高,中間低’的流域地形,使淮河成為全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一度被老百姓稱為‘壞河’。”
“泥巴凳,泥巴墻,除了泥巴沒家當。”這是過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每次水災過后,宿縣地區就會出現田廬蕩廢、人畜死亡、餓殍遍野的凄慘景象,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原來的宜農區也因水患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鳳陽花鼓里“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從側面反映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后面貌。
嚴重的水患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危害,驅動著沿淮人民必須尋找一條徹底解決水患的生存之路——治淮,刻不容緩。
善治國者,必善治水。1950年10月14日,在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的形勢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為淮河治理翻開了歷史性的嶄新一頁。淮河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其中,開鑿肩負分洪重任的新汴河,成為治淮工程中的關鍵一環。
汴水悠悠,穿越千年。當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中國建設者手中,這條沉睡近千年的古河道,終于迎來了浴火重生的契機……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任東主持召開電商(直播)經濟產業發展工作會商會 06-27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