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① | 重生,從通濟渠到新汴河
斗轉星移。誰能想到,歷史的機遇又一次選擇了汴河。
1966年10月14日,國務院決定按排澇“五年一遇”、防洪“二十年一遇”標準興建新汴河。1966年11月,面對荒廢的古河道和長期困擾豫皖蘇三省的洪澇災害,數十萬熱血兒女在沒有機械設備的艱苦條件下,沿著與隋唐汴河大堤平行、僅距數里之地,硬是鍬刨手推,用泥土和汗水匯聚成河,譜寫了一曲“流動的史詩”。
重生的汴河雖冠以“新”字,卻有著古汴河的品格與精神,消除了當地水患,滋潤了良田,為萬民造福。
溯源追流
沱水入汴潤兩岸
油坊莊,隸屬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雙八鎮,是朱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走進油坊莊,這里和豫東平原上很多村莊并無二致。村莊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幾位老人圍坐在門前下棋、聊天,偶爾傳出的笑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卻有著不凡的身份——沱河的發源地。
“走,俺帶你們瞧瞧去。”在78歲的村民朱宣令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沱河源頭。與想象中不同,它并非激流奔涌、氣勢磅礴,而是宛如一條溫潤的玉帶,靜靜蜿蜒于田野之間,無聲地滋養著兩岸的土地。
河南省永城市沱河。記者 蔣幫煜 攝
據介紹,沱河由此東南而下,流經商丘市境內虞城縣、夏邑縣、永城市,進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后經濉溪縣境內徐樓閘、四鋪閘進入宿州市埇橋區,于宿州市區西北經沱河進水閘,將沱水分流引入新汴河。
沿著沱河的脈絡,記者來到永城市新城區的沱河風景帶。走近河畔,只見河水充盈,清澈透明,時而有水鳥倏然驚起,盤旋數匝,又輕盈地沒入岸邊茂密的蘆葦叢中,留下一圈圈微漾的漣漪。
“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清朗的口令聲從一旁的廣場傳來。幾位老人氣定神閑,一招一式打著八段錦。他們舒緩的身影,與波光粼粼的水面、岸邊隨風輕拂的楊柳相映成趣,動靜相宜,溫馨和諧。
“別小看這水,它可有故事哩。”記者在岸邊偶遇曾參與開挖新汴河工程的民工謝為中。他駐足河邊,凝視著靜靜流淌的河水,眼中閃爍著追憶的光芒:“我小時候,沱河可不是這般模樣。那時水患頻發,岸邊多是荒灘野地,哪有人來游玩?”
“看看現在,真是翻天覆地!”謝為中老人頓了頓,感慨萬千,“1966年的冬天特別冷,我作為大謝莊謝東生產隊隊長,帶領大隊十幾個人去安徽參與新汴河開挖工程,吃住在工地,將近兩個月沒回過一次家,苦啊!”
“但是,新汴河挖好后,承接了沱河的來水,一下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們的水患問題,感覺所有的辛苦都沒白費。”話鋒一轉,老人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現在河道整治好了,水變清了,岸也綠了,還建起了這么漂亮的景觀帶,真是‘開窗能見綠,出門進公園’。這日子,舒坦!”
從豫東平原到皖北大地,沱河與新汴河如同孿生姊妹,共同見證了沿岸居民從飽受水患災害到樂享濱水生活的滄桑巨變,譜寫了人水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任東主持召開電商(直播)經濟產業發展工作會商會 06-27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