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繪出宿州幸福底色
從“漫天黃沙”到“遍地梨花”,環境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全國首批3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安徽省林業發展十強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的碭山,在2021年“梨花節”期間,僅一周時間就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最高峰一天接待游客20萬人次。
碭山的今昔巨變,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是宿州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轉型發展、優化升級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宿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行動,著力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厚植生態發展優勢,生態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全市生態底色愈發亮麗。
草木茂盛、景色怡人的新汴河風景區。特約攝影 張成伍
瞄準長三角區域大市場 打造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
“各位尊敬的乘客,歡迎您乘坐符離集燒雞號動車組列車……”千里京滬高鐵沿線,飄蕩著濃郁的宿州“味道”,自2019年3月份以來,經鐵路部門授權,宿州埇橋“符離集燒雞”號高鐵正式發車,每日上線兩趟列車,分別由北京發至福州、濟南發至福州……
2020年以來,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宿州市開展全產業鏈示范創建,推進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創建、承接長三角區域農業產業轉移,加強與長三角區域的產銷對接,大力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
宿州是農業大市,擁有豐富的優質農產品資源。近年來特別是正式成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成員城市以來,全市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機遇,加快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行動,緊盯長三角大市場,推動宿州農業綠色發展實現提質提效、轉型升級。
制定并抓緊落實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158”行動計劃,全面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創建,支持30家企業入選全省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面向滬蘇浙的農副產品及加工品年銷售額達到400億元以上。
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著力培育碭山酥梨、泗縣山芋、蕭縣葡萄、符離集燒雞等一批國內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
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和江蘇省農科院、上海三大農業科創中心等合作,實施農業產學研合作,加快建設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淮海現代農業研究中心,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積極引進滬蘇浙知名農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在宿州建立種養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康養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滬蘇浙農業功能外溢承載區和創新模式復制區。
加快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冷鏈物流等項目建設,支持建設產地預冷、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等設施,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
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壯大農村電商市場主體,加強農村電商企業產銷對接,打造長三角農產品網銷基地。推進碭山縣國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
積極組織參加上海、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等長三角農產品展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長三角城市布局名特優新農產品專營店,積極與滬蘇浙農產品流通企業、大型商超集團開展形式多樣的產銷對接活動。
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 建立健全綠色產業體系
2020年以來,宿州市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產業體系,綠色發展碩果累累,捷報頻傳!
綠色制造體系日益健全,積極開展國家第五批綠色制造名單推薦工作。宿馬園區獲得全國第五批工業綠色園區稱號,淮宿建材的“愛樂生物質木塑復合材料”獲得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稱號,安徽港利龍山采礦有限公司龍山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獲得國家綠色礦山稱號,成為皖北地區首家國家級綠色礦山。積極組織企業開展省級綠色工廠創建,2020年,宿州市兩家企業獲得省級綠色工廠稱號。
持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轄區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發展領域的信貸支持,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河湖與濕地保護恢復、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截至2020年11月末,綠色信貸余額74.32億元,比年初增加13.86億元。建立健全投資基金體系,鼓勵各類社會資本來我市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形成類別齊全的股權投資基金體系,更好地為創新成果轉化全過程、企業全生命周期、產業發展全鏈條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項基金30支,總規模215.44億元。
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執行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2020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項目建筑節能設計、施工圖節能審查率及施工現場建筑節能實施均達到了100%。城鎮可再生能源及淺層地熱能建筑應用方面,全市12層以下民用建筑、太陽能安裝普及率達100%。積極開展以空氣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新材料、新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模每年都在遞增。全面提升全市建筑節能項目實施水平,積極推進蕭縣政務服務中心綜合大樓(市民之家)項目和宿州雪楓中學等項目“二星級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建設,目前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約68.5%。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全面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汽車,2021年柴油車將全面退出宿城公交車行列,實現城內公交全面新能源化和清潔能源化,努力實現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城市公共交通綠色運行模式。
繼續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推進清潔能源發展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裝機達204.87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48.79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36.5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9.51萬千瓦。建成一批新能源發電項目。深圳能源泗縣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泗縣漢風草廟風電場、蕭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二期)分別于2020年8月、9月、10月并網發電。埇橋區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龍源宿州香山風電項目、龍源宿州大龍山風電項目、靈璧國禎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天潤靈璧縣平原風電場項目等已于2020年12月并網發電。
加大綠色發展類項目的推進和征集,持續推進綠色發展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發揮全市科技資源優勢,加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專家的聯系,以激發綠色技術市場需求為突破口,加快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聚焦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啟動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積極爭取省級項目,支持企業、高校院所承擔科技項目,開展關鍵技術攻堅和成果示范應用。
強化科技支撐助力 精準打贏環保攻堅
從污水橫流到水清岸綠,從霧霾蔽日到白云藍天,近年來,宿州市大力實施碧水攻堅戰和藍天保衛戰,不斷加大投入,扎實推進“智慧環保”和“數據環保”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通過強化科技支撐,實施環境精細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環境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加大投入,構建“天地一體”監測體系。2018年以來,按照全省“智慧環保”“數據環保”工作部署,統籌推進大氣、水、固廢水等重點污染自動監控信息化平臺和特色化信息系統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近億元,陸續建成宿州市地表水監控預警平臺系統、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主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網格化監管系統、揚塵污染高點視頻監控系統、黑煙車抓拍系統等自建信息化系統。尤其在特色化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方面,宿州市不斷加大投入,切實提升機動車尾氣智慧管控能力。在全市投運了10套黑煙車智能監控識別設備,初步建成對外環全覆蓋的黑煙車污染源抓拍監控系統,為機動車重點污染源管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研判溯源,實施污染攻堅“精準制導”。建成“大氣110”指揮平臺,充分應用微站點監測數據、國控站點監測數據、網格化監管數據和高架源動態監控信息等,適時組織專家會商,精準溯源,制定精細化管理舉措。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指揮、定期調度、協同管理、密集巡查、約談整改等一系列工作機制,源解析成果為大氣治理靶向攻堅提供精準“制導”,執法效率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委托中國環科院專家團隊對水環境預警監測平臺有關數據信息定期進行會商研判,對河流水污染因子進行解析,提出達標治理技術要求和管控措施,指導推動全市河長制、地表水考核斷面長負責制深入落實,通過督促各地扎實開展清河行動、水環境提升百日攻堅行動、重點流域“四大治理工程”的深入實施,有效改善了流域水質。
生態環保共保連治 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未來三年,宿州市將實施生態環保共保聯治行動,繼續夯實綠色生態發展基礎,綠色發展的底色越擦越亮。
全面推行林長制,積極實施長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協同推進新汴河、黃河故道和符離大道等生態廊道建設,加快構建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黃河故道、沱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和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管理,建設綠色生態屏障。
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開工建設澮河、奎濉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全面開展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深入開展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規范整治專項行動,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及不達標水體。推進跨界河流斷面水質聯合監測和水環境治理信息共享,強化唐沱河、奎濉河等重點跨界水體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建立跨界環境污染糾紛處置和應急聯動機制。
深入實施長三角秋冬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和重污染天氣聯防聯控,全面推進工業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積極配合打造長三角城市高污染車輛基本信息統一管理平臺,共同推進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
加強危險廢物和工業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依法處置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行為。強化固廢危廢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統籌規劃固廢資源回收基地和危廢資源處置中心,參與區域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共建共享。
全面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健全完善沱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逐步建立沱河、新汴河等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和推進碳排放交易、水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模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切實抓好黃河鯉魚保護區禁捕工作。 記者 陳成光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第八期宿州市企業家沙龍下午茶活動舉行 03-28
-
2宿州市根治欠薪專項行動追發工資1.4億余元 03-28
-
3關于清明節期間暫停部分祭掃業務的通告 03-27
-
4
-
5鄭宏來宿開展“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活動 03-28
-
6王啟榮在市交旅集團調研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