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涉故臺
六月的風裹著淮北平原的燥熱,掠過城南廣袤的原野。聯(lián)合收割機的轟鳴已然遠去,只留下齊整的麥茬在驕陽下閃爍,與新播下的青苗交織成斑駁的調色板,仿佛歷史的綢緞被無形的手輕輕抖動。我站在涉故臺前,看那收割后的曠野坦蕩如砥,仿佛時光被平整地割開——2200年前,同樣在這片土地上,九百衣衫襤褸的戍卒,用刀鋒割斷了秦帝國的鎖鏈。
夏至的蟬鳴震耳,空氣里蒸騰著灼人的熱浪。涉故臺的覆斗形土丘上,野草瘋長,幾株古柏將濃重的影子投于斑駁的石碑。明萬歷年的碑文漫漶不清,唯有“陳涉”二字倔強地凸起,如起義者昂起的頭顱,迎接著一年中最漫長的白晝。
那株名為“柘龍”的古樹,是涉故臺最蒼老的證人。鐵灰色的枝干虬曲如龍,樹皮皸裂成鱗片狀,仿佛真有一條巨龍在此蟄伏了兩千年。考古學家說它生于秦漢之交,或許陳勝舉劍盟誓時,它還是株幼苗。而今,它的根系早已穿透層層黃土,纏繞著銹蝕的箭鏃與陶片,將歷史的碎片釀成樹脂,在這萬物極盛的時節(jié)里沉默著。
樹蔭下,幾位汗?jié)窳吮承牡睦先苏盟拗莘窖灾v述“魚腹丹書”的傳說。他們手中的蒲扇急促搖動,扇起的氣流拂過樹梢,葉片沙沙作響,仿佛九百戍卒的私語仍在枝葉間流轉。公元前209年的那個雨夜,篝火在沼澤邊明明滅滅,狐鳴穿透雨幕,陳勝將寫有“陳勝王”的帛書塞入魚腹——天意與人心在此合謀,一場驚雷般的起義在潮濕悶熱的仲夏孕育。
涉故臺并非天然土丘。《史記》記載,陳勝字“涉”,后人遂將盟誓之壇稱為“涉故臺”。亦有鄉(xiāng)野傳說:起義軍為操練兵馬,在沼澤中壘土筑臺,箭矢如雨射向蒼穹,故稱“射鼓臺”。今日丈量,臺高不過四米余,東西長六十七步,恰似一方倒扣的斗。古人以斗量粟,而這座斗形的土臺,丈量的卻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驚天詰問,在日影最短的這一天,其聲尤顯洪亮。
登上高臺,風驟然猛烈,卻還帶著滾燙的氣息。遼闊的田野新綠初綻,不遠處的206國道上車流不息。兩千年的時空在此折疊:陳勝振臂揮劍的剎那,仿佛與這灼灼烈日下大地蒸騰的寂靜重疊;吳廣高舉的木棒,化作農人肩頭暫時歇下的扁擔。
臺東的龍眼井深不見底,井壁沁著涼意,恍惚聽見井底傳來鐵甲碰撞的鏗鏘。井欄上的繩痕深如刀刻,數(shù)代人的掌紋與公元前209年的指印在此交織。傳說起義前夕,陳勝曾以井水淬劍,井底至今回蕩著劍鳴。我俯身望去,井水映出一小片被高臺切割的湛藍天空,忽然云影掠過,水面泛起漣漪,恍惚看見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那些因“失期當斬”而選擇“舉大計亦死”的戍卒,那些被司馬遷稱為“甕牖繩樞之子”的貧民,他們的恐懼與決絕,都沉淀在這二十米深的清涼之中。
井畔那座“鴻鵠苑”紀念館,門緊緊地閉著,我在網上看過一些照片,館中玻璃柜里陳列著的漢代陶俑,保持著勞作的姿態(tài)。那姿態(tài),與窗外因暑熱而暫歇的田野形成鏡像。陳勝曾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但真正推動歷史的,何嘗不是無數(shù)燕雀般的凡人?當九百戍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時,鴻鵠之志已化作萬千燕雀在熾熱氣流中奮力齊飛的壯闊。
涉故臺周邊散布著七十二座土丘,鄉(xiāng)民稱之為“七十二連營”。無人機航拍顯示,這些土丘呈扇形環(huán)繞主臺,宛如大地綻開的蓮瓣。考古學者推測這是起義軍的屯兵處,農人卻堅信每座土丘下都埋著一位無名戰(zhàn)士。在這里,暴雨時常會沖刷出零星的青銅箭鏃,孩子們撿來當玩具,他們不知道,這些銹蝕的金屬,曾刺破過一個王朝的黃昏。
踩著紅的白的野花,漫步連營遺址,田鼠從殘破的陶罐旁竄過,消失在曬得發(fā)燙的草叢里。蹲下身,指尖觸碰滾燙的泥土,突然想起司馬遷的嘆息:“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七十二座土丘如同七十二枚燒紅的紐扣,將秦帝國的華服撕開裂縫,楚漢的烈風灌入歷史的軀殼。
公元前209年的那場仲夏暴雨,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河道。而今,夏至的雨再一次突然降臨。豆大的雨滴砸在涉故臺的石階上,濺起灼熱塵土的氣息。與當年淋濕戍卒鎧甲的雨不同的是,今天的雨水中混合著新翻泥土的清香與殘留的麥稈氣息——那些曾為起義軍果腹的野稗,早已被豐收的喜悅和新的生機取代。
我撐著一把傘,站在涉故臺最高處眺望。陳勝、吳廣的雕像在驟雨中激起白茫茫水汽,村民的太陽能熱水器在雨幕洗刷下泛著冷冽的藍光。歷史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生長:起義者的血滲入泥土,長出糧食和新的希望;他們的吶喊散入風中,化作時代車輪永不停歇的轟鳴。
急雨倏過,被洗過的夕陽格外碩大光艷,將涉故臺染成熔金般的琥珀色。一群麻雀掠過柘龍樹的枝丫,飛向泛著水光的田野。不遠處的村莊,一排排小樓整齊矗立,靜默如畫……
■ 大澤晚照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在宿馬園區(qū)調研項目建設工作 06-25
-
2從“質升量穩(wěn)”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è)總數(shù)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