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良:十余載用心呵護“小樹苗”
近日,在安徽省委社會工作部主辦的首屆安徽省社會工作職業技能大賽頒獎現場,當頒獎嘉賓將“職工組個人二等獎”的榮譽證書遞到泗縣一中心理教師邱振良的手中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這位扎根基層十幾年的心理教師,再次用專業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2016年,邱振良發起了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心理關懷援助的“小樹苗”志愿服務項目,公益從24小時開機的心理熱線到遍布鄉村學校的足跡,從深夜接聽的幾千個求助電話到為1萬余名留守兒童送去心靈溫暖。
深夜來電:一條熱線的溫度
2019年寒冬的一個凌晨,邱振良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電話那頭,一位母親聲音顫抖:“邱老師,孩子已經三天沒出房門了……”他立即驅車趕往現場,同時在電話里安撫家長情緒,指導他們如何與孩子溝通。
當邱振良蹲在那扇緊閉的房門前,用輕柔的聲音持續安撫一個多小時后,緊鎖的房門終于打開。在后續多次心理干預中,邱振良了解到這個自比“提線木偶”的少年長期承受著父母的爭吵和過高期望。通過認知行為治療和家庭輔導,少年逐漸走出陰霾,最終重返校園。最后一次咨詢時,他動情地對邱振良說:“謝謝您讓我明白,我的生命里還有光。”
幾千個心理熱線來電,每一個號碼背后都是一段被托起的人生。邱振良的辦公桌上總放著一盒潤喉糖——最長的一次通話,他持續傾聽了一個“絕望”少年140分鐘的心聲。
“他總說,能多教一點是一點,能讓學生多明白一分是一分。”泗縣一中的仝老師與邱振良共事十余年,提起他,語氣里滿是敬佩:“為講好‘情緒管理’課,他啃透《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專著,研析數十篇期刊文獻,將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的對抗機制鋪滿整面白板——最終靈光乍現:用吹氣球模擬壓力累積,就在氣球瀕臨爆破的瞬間,正是教會孩子覺察情緒臨界點的黃金時刻?!?/p>
生日會上的眼淚:被看見的童年
“祝你生日快樂……”2022年5月14日,在泗縣泗城鎮三灣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0歲的留守兒童曉麗(化名)盯著蛋糕上的燭光愣住了。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有人為她慶祝生日。當邱振良俯下身為她擦去臉上的奶油時,孩子突然抱住他放聲大哭:“邱爸爸,我能叫你一聲爸爸嗎?”
這場看似普通的集體生日會,是邱振良設計的“五個一心理服務”中的一環。他記得每個細節:有的孩子會偷偷藏起蛋糕上的水果糖,說要留給過年才回家的父母;有的孩子收到生日賀卡時,反復撫摸上面手寫的祝福語。一位在外打工的母親通過視頻看到這一幕,泣不成聲:“原來孩子要的這么簡單……”
“五個一心理服務”是邱振良團隊的品牌活動:每天一次熱線、每周一次生日會、每月一次節日慶祝、每學期一次拓展游、每學年一次春節團圓。
邱振良的妻子苦笑著“抱怨”:“女兒上到小學五年級,他只去過三次家長會。有次周末女兒發燒到39度,他卻在鄉下給留守兒童做心理干預。我生氣,但更心疼——因為他回家后,偷偷看女兒睡著的臉,一個人抹眼淚。”
乖巧懂事的女兒卻從不埋怨:“爸爸雖然忙,但每次我心情不好時,他都會放下一切陪我。他說,每個孩子都值得被好好對待,包括我,也包括那些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孩子。”
“2134”法則:讓愛不再沉默
在運河街道朱橋社區的家長課堂上,邱振良舉起手機:“各位家長,您和孩子通話時,是不是總問這兩句話?”屏幕上彈出巨大的“成績怎么樣”“聽沒聽話”,引得家長們面面相覷。
他隨即分享了一個案例:留守兒童小軍曾連續掛斷父親電話12次,直到邱振良教會父親用“今天學校有什么好玩的事”代替質問。3個月后,小軍主動給父親發了一條語音:“爸爸,我今天當上語文課代表啦?!爆F場許多家長紅了眼眶。
每兩周一次電話,做到“三少四多”——少要求、少嘮叨、少抱怨,多交流、多溫馨、多分享、多溝通。這套被稱為“2134”的溝通法則,如今已讓2萬多個家庭受益。此外,在泗縣縣委宣傳部的統籌下,邱振良還積極聯合清華心理教育專家、心理教育名師陸續推出線上課程《家有小學生》《中學生家長課堂36講》等,截至目前,網絡課程累計觀看人數超過60萬人次。
“他像一塊磁鐵,吸引著更多人加入?!贝髮W生志愿者劉穎回憶道:“去年暑假跟邱老師去村里家訪,有個孩子躲在灶臺后不肯見人。邱老師就蹲在旁邊和他講故事,直到孩子主動走出來。那天我才明白,真正的心理輔導不是技巧,是真誠?!?/p>
“小樹苗”志愿服務項目組的許凱告訴筆者:“有次下暴雨,活動本該取消,邱老師卻冒雨走了五里泥路,就為一個承諾——給孩子們帶繪本。結果,他褲腿上全是泥,懷里抱著的書卻干干凈凈?!?/p>
愛心傳承: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因車禍毀容的邱振良,從小因面部疤痕而顯得很“另類”。初中分班那天,教室里喧鬧嘈雜,同學們三三兩兩落座,唯獨邱振良身邊的座位空著。
班主任趙老師察覺到了他的異樣。課后,把他叫到走廊,輕聲說:“有些事我們無法改變,比如別人的選擇,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你的價值,從不取決于身邊有沒有人坐著。”那時,邱振良似懂非懂,只覺得心里暖了幾分。
于是,邱振良學著像趙老師一樣,在適當的時機,輕輕走近那些“孤島”上的孩子,遞出一句話、一個微笑,或一次不經意的邀請。因為他知道,有些光,哪怕微弱,也能照亮有些人的整個世界。
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讓邱振良收獲了累累碩果:他不僅是全國“十佳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稱號獲得者,由他精心培育的“小樹苗”志愿服務項目榮獲2021年度全國“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從一個人到一支團隊,從一間教室到全縣覆蓋,邱振良用十幾年的堅持證明:心靈的荒漠也能澆灌出希望之花。他的故事,是師者仁心的縮影,更是新時代社會工作者“以專業護佑成長”的生動實踐。
■通訊員 王寶林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在宿馬園區調研項目建設工作 06-25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