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橋區創新推廣“六尺巷工作法”提升基層治理質效
一紙家書化干戈,六尺巷寬勝萬言。300年前,桐城六尺巷因張英“讓他三尺”的家書,成就了一段禮讓佳話;300年后,埇橋區將“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文化精髓融入基層治理血脈,創新推廣“六尺巷工作法”——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為依托、以群眾為主體,繪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畫卷。
黨建領事
激活調解“紅色引擎”
埇橋區發揮基層黨組織“主心骨”作用,通過黨員帶頭示范、群眾廣泛參與,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持續深化黨組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工作,按照“小切口、惠民生、有亮點”的原則,要求各級黨組織書記聚焦基層治理存在的難點堵點、群眾關心關切的熱點痛點領辦基層治理項目,做到實施一批項目、解決一批問題、形成一批經驗、打造一批品牌,持續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今年以來,埇橋區確定區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1個,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36個,村和社區黨組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369個。其中,蘄縣鎮“法潤鄉鄰·聯調共治”,永安鎮“鎮、村、部門一體化調解”,朱仙莊鎮“‘朱’事好商量”等成為推動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名牌項目。
禮讓和事
厚植和諧“文化基因”
埇橋區深挖“六尺巷”文化內涵,打造“禮讓和事”品牌。在全區推廣“五老調解團”“閨蜜調解團”等特色調解隊伍,吸納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退伍軍人等參與調解。
三八街道金園社區“五老調解團”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探索創新“五老+網格”排查機制、“五老+法律”專業支撐、“五老+議事”閉環管理三項機制,推動矛盾糾紛“發現在早、化解在小”,為社區和諧穩定注入“銀發力量”。東關街道大澤社區成立由社會心理服務專業人員和熱心志愿者組成的“家事調解閨蜜團”,充分發揮女性心思細膩、富有愛心、善于溝通等優勢,在調解家庭婚姻、鄰里矛盾時摸索總結出“緩、換、理”三字調解法,創新“摸排糾紛+關心關懷”的調解模式,真正做到“事心雙解”。目前,已成功調解220起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7.7%,相關做法被中央政法委主管刊物《長安》及人民網、安徽衛視等媒體報道。
群眾說事
構建治理“同心之圓”
構建“線下+線上”立體式“群眾說事”平臺。線下,由城鄉基層黨組織召集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五老鄉賢”、群眾代表、“法律明白人”等,聚焦發展大事、民生實事、鄰里瑣事,搭建“業主面對面”“居民議事廳”等群眾說事平臺,暢通群眾說事渠道,引導民事民說、民事民商、民事共辦、民事民評。線上,依托“埇橋社會工作”微信公眾號開通“埇橋心聲”板塊,打造埇橋區人民建議征集品牌,群眾可隨時通過線上信訪平臺上傳意見建議,區信訪局承擔信訪渠道人民建議的受理、轉送、交辦等工作。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業主面對面”等物業議事活動1338場次,解決問題2657件,真正實現“群眾張嘴、干部跑腿”。
鼓勵城鄉基層依托便民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設立特色調解室,配備“兩代表一委員”“五老鄉賢”和法官、檢察官、公安民警、人民調解員、律師等調解力量,推進訴源警源訪源“三源共治”,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朱仙莊鎮以“三治融合”為基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努力把人民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主體,總結實行“9541”工作法,即95%的矛盾隱患在村級層面自治化解、4%的矛盾隱患在鎮級層面法治化解、1%的矛盾隱患在“支個招工作室”德治化解,推動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網格管事
織密矛盾“化解之網”
埇橋區積極規范和優化網格設置,以村民小組和住宅小區為基本單元,劃分一級網格36個,配備網格長36人;二級網格369個,配備網格長369人;三級網格4411個,配備網格員4411人。通過第三方招考招聘專職社區工作者97人,進一步充實基層社區隊伍力量。推動黨建、政法綜治、城管、信訪等“多格合一”,同步規范網格管理服務事項清單、辦理機制和運轉流程,逐步實現“一人統管”。
去年以來,沱河街道在社區全面推行“一崗通辦”模式,做實網格服務。除當日“一崗通辦”值班人員外,社區其他工作人員主動進小區、進家庭、進商戶,常態化開展信息排查登記,發現問題及時向網格黨支部反饋。網格黨支部召集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協商解決,復雜問題上報至社區、街道層面協調解決;定期梳理問題辦理情況,并向群眾反饋,接受居民監督,實現矛盾“網”中辦、疑難“格”中解。
從“六尺巷”的歷史典故到埇橋大地的生動實踐,禮讓文化與現代治理深度融合。接下來,埇橋區將持續深化“六尺巷工作法”,以文化浸潤人心,以機制破解難題,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埇橋經驗”。
■ 通訊員 馮席席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80后”夫妻榮登“中國好人榜” 06-25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