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中秋】書香里的中秋絢麗多姿
中秋作為我國的傳統佳節,從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在這個皎皎月明、秋景如畫的節日,留下了許許多多流傳甚廣的曠世美篇。又到一年中秋月圓時,讓我們一起重溫紙上的中秋,在絢麗多姿的文字中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代名相張九齡遭奸臣排斥,貶謫異鄉,中秋之夜,獨自望著蒼茫大海,看一輪明月緩緩升起,愈發思念遠方的親友,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望月懷遠》。全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至今誦讀依然讓漂泊他鄉的游子產生心靈共鳴。可以說,詩人筆下的一輪明月,屬于唐朝,也屬于現在,它是千百年來,鐫刻在華夏兒女心中的一個圖騰。
如果說張九齡的詩句詮釋的是一種懷人之念,那么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了思鄉之情;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映了哲學之論;劉禹錫“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描寫了明月之美;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傳遞了怨月之思……
而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是獨領風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這闋詞時,蘇軾因與王安石等人的政見不同正被貶在外。他本想到離蘇轍比較近的地方為官,可愿望沒能實現。中秋之夜,皓月當空,想起多年沒見的弟弟,蘇軾心潮澎湃,借著酒興寫了這闋詞。蘇軾做夢沒想到,此詞會被后人視為中國“對月抒懷”題材的巔峰之作。
中秋不只有月亮,還要吃月餅,民諺就有“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既是現代人舌尖上的最愛,也深受古人的追捧。蘇軾曾作詩點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簡練的文字,將月餅的形與味以及人們品嘗之后的思鄉之情,生動表現了出來。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不僅有關中秋題材的詩詞多到不可勝數的地步,就連四大名著中也都提到了中秋。
古代文人筆下的中秋詩意盎然、流光溢彩,每一首詩、每一闋詞、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種情懷,而在現代名家的筆墨里變得更加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豐子愷《父親與蟹》:“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大家談笑,看月……”在漫畫大師細膩的筆下,全家團聚、言笑晏晏的中秋之夜,令讀者心馳神往。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寫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里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藍,那么亮……”在作家的筆下,中秋之美,美在醉人的秋色,也美在愜意的秋風里。
書香里的中秋,月更圓、餅更甜、情更濃,用心品讀,滿目清新,皆是美好。
馬曉煒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周喜安來宿調研安全生產并接待來訪群眾 09-30
-
2我市召開優化營商環境暨穩經濟促發展電視電話會議 09-14
-
3宿州榮獲全省“雙擁模范城”稱號 09-14
-
4宿州好人,點亮城市文明之光 09-13
-
5宿州市公安機關“百日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09-13
-
6秋月梨熟掛枝頭 采摘忙碌迎豐收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