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宿州段:漕船也曾千帆過 尚有古渠空自流(上)
建置前后的宿州文化興盛繁榮于一時。貞元十五年至貞元十六年,韓愈曾任徐泗濠節度使、徐州刺史張建封節度推官,寄家符離邑,留下《賀徐州張仆射白兔狀》《與孟東野書》《馬說》《答張徹》等文學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詩文。建中三年(782年)白居易隨父寄家符離前后二十二年。白居易青少年成長在符離,科舉之路起步于符離,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描寫的是符離睢南古原景色。白居易吟詠關于符離的詩文有60多篇,終生把符離當作自己的故鄉。符離縣誕生過宿州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張徹,出現過“五人十載九登科”的科舉盛況。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游宿州天慶觀,尋道士而不遇,賦《宿州天慶觀殿門留贈符離道士》:“秋景蕭條葉亂飛,庭松影里坐移時。云迷鶴駕何方去,仙洞朝元失我期。”
五代時期,戰亂頻仍,汴河淤廢長達半個世紀。后周顯德年間,周世宗柴榮先后三次疏浚汴河,為北宋設置以汴河為主的航運體系打下了基礎。
北宋初年進一步提升了宿州“舳艫之會,運漕所歷,防虞是資(《元和郡縣志·宿州》)”的地位。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升宿州為保靜軍節鎮,楊家將楊業弟弟楊重勛為首任保靜軍節度使。先后有四個皇親國戚任職宿州:宋英宗長兄趙宗懿,累遷至宿州觀察使、和國公;宋英宗之弟趙宗綽改保靜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宋英宗堂兄趙宗諤為保靜軍節度使、奉國留后、虢國公;宋仁宗皇后弟弟八仙之一曹國舅曹佾為保靜軍節度使。雖說宋時的節度使是寄祿官,也間接反映出北宋統治者對宿州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
北宋承平百余年,宿州猶如汴河沿岸耀眼的明珠,見證了北宋的盛世繁華。《宋史·地理志》載,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東京26.11萬戶44.29萬人,南京(今商丘市)7.97萬戶15.74萬人,宿州9.15萬戶16.74萬人,泗州6.36萬戶15.73萬人,揚州5.65萬戶10.76萬人。宿州人口在汴河沿岸城市中除京城外居于首位。南來北往的過客夜宿宿州,領略“此去淮南第一州”的風采神韻。
宿州知州陳希亮在千里汴河上首建彩虹橋。《宋史·陳希亮傳》(卷二九八)云:陳希亮“乃以為宿州。州跨汴為橋,水與橋爭,常壞舟。希亮始作飛橋,無柱,以便往來。詔賜縑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為飛橋。”此飛橋就是張擇端描繪的《清明上河圖》之虹橋,被仁宗皇帝在汴河上推而廣之。曾擔任過轉運判官的韋驤《無腳橋》詩描繪虹橋的雄姿:“枘鑿關聯壯,橫空不可搖。激波無雁齒,跨岸只虹腰。改制千年取,傾舟眾患消。乘輿濟人者,為惠固相遼。”
宿州擴城與靈璧建縣同時提到了議事日程。唐代修建的宿州城池略顯狹小,不少居民開始在城池外邊居住。宿州的一些“豪民”大多在城外建置園宅,遂鼓動官吏奏請擴城。恰巧虹縣靈璧鎮“豪民”鼓動靈璧建縣并且已被朝廷批準。元祐七年九月,蘇軾新除兵部尚書,從揚州知州解任返回京城路過宿州,查明情況后,以《乞罷宿州修城狀》奏請朝廷停止宿州擴城,將已撥付的擴城經費用作靈璧建縣。宿州的擴城夢想雖沒能實現,卻成全了虹縣靈璧鎮升格為縣的夢想。北宋之后,宿州淪為南宋與金、元與南宋對峙的前沿地帶,加之汴河湮廢,金元乃至明清,再也未能呈現唐宋時代的繁華,宿州城池雖未擴卻沿襲至今。宿州擴城與靈璧建縣這段公案,蘇軾毋庸置疑是靈璧的貴人,但從金元以來宿州城池一直沿襲唐宋城池的事實來看,蘇軾阻止宿州擴城也不算錯。
“花石綱”是汴河漕運史上的一抹落日余暉。花石綱是北宋末年大運河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宋徽宗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宋徽宗當時垂意于奇花異石,六賊之一的朱勔投其所好,就把東南六路的奇花異石搜刮而來,運送到汴京供給宋徽宗賞玩。靈璧石是“花石綱”中首選的奇石,汴河運送的“花石綱”中有相當一部運送的是靈璧石。《宋九朝編年備要·罷御前綱運》巻二九記載:“因內侍何忻以宿州靈璧縣山石進御前,又朱勔以江浙奇花果木起綱,發運司新裝舟船撥充御前綱以載花石,其余敝舊者以載綱運,直達京師。”《揮塵錄·余話》卷二記載:政和年間建艮岳,靈璧縣貢一巨石,高二十余丈,舟載至京師,毀水門樓以入,宋徽宗賜名“慶云萬態奇峰”。據傳,糧綱船隊行至宿州靈璧縣樓子鎮東北(今蔣圩村一帶)時,與朱勔的“花石綱”船隊相遇,汴河正值枯水期,河面較窄,兩支船隊擁堵在一起皆不得行,憤怒的運糧官兵把運送“花石綱”的船皆掀翻于汴河岸邊,留下了靈璧縣婁子莊著名的“花石綱”遺石。現在的靈璧縣婁莊鎮蔣圩村一帶被國家確定為隋唐大運河花石綱遺址地段。
宿州是汴河沿岸文人喜歡歇腳的雅集地。歐陽修、蔡襄賦詩送石昌言知宿州,殷殷情深;司馬光、范純仁等登臨宿州古城北樓,把酒唱和,酣暢豪邁;蘇軾十過宿州,作《墨竹圖》,詠《南鄉子·宿州上元》,贊譽“此去淮南第一州”;呂本中隨祖父呂希哲因入“元祐黨人”籍寓居宿州,與汪革、饒節、黎確等人“清溪堂”結詩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成就了著名的“江西詩派”。
北宋末年,由于轉般法改為直達法以及花石綱等因素的影響,汴河漕運功能日漸衰落。建炎二年五月十九日,宋高宗頒布《催押斛斗詔》不久,匆匆南渡,甘心偏安一隅。這批從東京(今開封)發往行在(揚州)的船隊便成為通濟渠歷史上最后一批跨越淮河、直達揚州的漕船。文/周寶芳 圖/董虎 蘇洋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