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河北樣板
記者 吳智偉
記者航拍靈璧縣禪堂鎮河北村“桃花島”研學基地。記者 蘇洋 攝
在靈璧縣禪堂鎮河北村的文化廣場上,“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牌匾熠熠生輝。誰能想到,4年前這里還是集體經濟收入不足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剛過萬元的“后進村”。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62萬元,黑花生油擺上杭州的商超,廢棄河灘變身“桃花島”研學基地……這場巨變,源自一場跨越浙皖兩省的“頭雁跟飛促振興”行動。
“鄉村振興,人才是根本,產業是核心。”河北村黨總支書記張亳玲在參加“頭雁跟飛促振興”行動后感觸頗深。2024年3月,她前往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杭南村跟班學習,積極借鑒當地先進發展經驗,緊密結合本村資源稟賦,深入挖掘“土特產”發展潛力,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突破性增長,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強村富民新路徑。
學習先進經驗
轉變發展思維
紅黃綠三色動態管理看板上躍動著產業脈搏,掃碼決策平臺架起民意高速路,就連方寸庭院也化作增收沃土——杭南村的創新實踐讓張亳玲震撼不已。這段學習經歷如同打開一扇窗,讓她清晰看到河北村產業發展的癥結所在。
初抵杭南村,張亳玲迅速進入“海綿式”學習狀態。晨曦微露時,她跟隨村“兩委”干部深入農文旅融合項目一線,用鏡頭和筆記定格產業規劃的精妙布局;夜幕降臨時,她帶著問題走訪產業能人,圍繞市場開拓、品牌塑造展開頭腦風暴。在杭南村的羊肉深加工車間,張亳玲被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所吸引。杭南村的羊肉久負盛名,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六代的烹制技藝與標準化生產結合,讓傳統美食成為富民產業。為了深入了解杭南村羊肉產業背后的運作邏輯,張亳玲連續多天深入一線,向技術人員學習管理經驗,與運營人員探討市場策略。她意識到,河北村的產業升級,離不開科技賦能與“標準化+品牌化”雙輪驅動。
此外,杭南村的文旅融合手段也給張亳玲帶來極大啟發。田間咖啡館將田園野趣與休閑消費無縫銜接,星球農場通過沉浸式體驗激活農業的科普與社交屬性。這種“產業+體驗+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僅打造出獨特地域IP,更以差異化吸引力聚攏客流,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多元收益,形成“客流集聚-消費轉化-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
一個月的跟班學習,張亳玲不僅帶回了滿滿的筆記和資料,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思維的轉變。她深刻認識到,河北村的發展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種養模式,必須跳出思維定式,走市場化、品牌化、融合化的發展道路。
融合本土實際
規劃產業藍圖
從杭南村取經歸來的張亳玲,心中已然勾勒出河北村產業振興的全新圖景。她深知“拿來主義”不可取,唯有將先進經驗與本土實際深度融合,才能蹚出屬于河北村的特色發展之路。回村次日,她便召集村“兩委”干部、黨員代表和種植大戶,在村委會會議室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產業發展研討會。
“杭南村能把羊肉深加工做成品牌,把普通農田做成農旅典范,我們憑啥不行?”張亳玲指著墻上的村莊地圖,語氣堅定,“咱們的沙質土壤天然適合種植黑花生,這就是老天爺賞飯吃的‘金鑰匙’,關鍵在于如何用好它。”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黑花生的種植規模、加工工藝、銷售渠道展開激烈討論。有人提出擔憂:“黑花生過去一直賣不上價,現在搞大規模種植能行嗎?”張亳玲胸有成竹地回答:“問題就出在沒有標準化生產、沒有品牌,這次咱們要成立合作社,全鏈條發力,把短板變成跳板!”經過整整兩天的研討,大家最終敲定了以黑花生產業為核心的發展戰略。
藍圖繪就,實干為要。方向確定后,張亳玲帶領村“兩委”迅速行動。為解決土地分散問題,她挨家挨戶上門動員,耐心講解合作社的優勢和前景, 終于成功流轉400畝土地,建成了標準化種植基地。基地不僅盤活了零散土地資源,更像一塊“強磁場”,吸引本村300余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種植黑花生,主動加入產業鏈,逐步構建起“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閉環。在產業根基不斷夯實的過程中,張亳玲始終堅守“品質是立足之本”的理念,積極引進浙江先進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完成食用油壓榨車間的標準化改造,從生產環節筑牢品質防線;同時借助杭南村的結對幫扶優勢,由村集體經濟企業匠之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余穗”食用油特色品牌。為拓寬市場,張亳玲帶領團隊深入研究長三角市場消費者偏好,有針對性地對產品進行設計包裝,讓原本藏在田間的黑花生經過產業鏈精心打磨,成功走進大城市的商超,實現從農產品到優質商品的跨越。
產品有了品質和品牌的雙重保障,銷售渠道成為重中之重。張亳玲主動對接“皖貨入浙”項目,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24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河北村的黑花生油成功入選亞運會農產品供應名單。首批2200瓶黑花生油剛一亮相,便憑借醇厚的口感和精美的包裝,吸引了眾多采購商的目光,短短15天就銷售一空,銷售額高達55萬元。這不僅是一次銷售業績的突破,更是河北村黑花生產業邁向全國市場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余穗”系列產品已成功入駐長三角地區多家大型商超,產品溢價率提升30%。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河北村,正以全新的姿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拓展多元渠道
擴大品牌影響
走進河北村黑花生油標準化壓榨車間,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著。一粒粒精選的黑花生經過一道道工序被加工成金黃的食用油,從灌裝到貼標,每一個環節都彰顯著標準與品質。
隨著黑花生油的走俏,“河北村”和“余穗”的名號在市場上逐漸打響。張亳玲深知,要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銷售渠道。她借鑒杭南村的產業融合與市場拓展經驗,制定了“產品+體驗”“線上+線下”雙線發力的市場策略。
在提升品牌區域知名度和文化內涵方面,張亳玲對標浙江“千萬工程”,投入290余萬元完成道路硬化亮化、污水管網鋪設,拆除廢棄建筑30余處,改造10余畝廢棄河灘,分別打造成“口袋公園”和最具標志性的“桃花島”研學基地。同時,深挖文化資源,設立農夫、樵夫、漁夫、士大夫體驗中心,通過“線上引流+線下體驗”融合發展,去年春季吸引游客超萬人次,帶動農事體驗增收5萬余元。
在拓展線上渠道方面,河北村積極擁抱新媒體浪潮,與安徽郵政公司深度合作,搭建農產品電商直播平臺,組建“80后”直播團隊,把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以全方位視角展示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過程。如今,除了招牌產品黑花生油,河北村借助電商直播的東風,成功將靈璧醬豆、土雞蛋、辣椒醬、黃牛肉等一眾特色農產品打造成了備受追捧的明星產品。其中,靈璧醬豆憑借地道風味和優質品質,累計銷量突破30余萬單,成為直播間里的“爆款”。通過多元渠道,2024年,河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2.36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以‘產業筑基-業態融合-治理增效-民生共享’為脈絡,推動河北村從‘穩步發展’邁向‘跨越提升’,持續增強產業創新力、鄉村宜居度和村民幸福感,傾力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河北樣板。”張亳玲表示。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創新創業向上向好 07-11
-
31—6月宿州市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4.7億元 07-10
-
4黨建領航 紅薯飄香 07-09
-
5競逐“新賽道” 揚帆“新藍海” 07-08
-
61-5月宿州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超三成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