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檀抱石,松濤依舊
盛夏時節,步入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迎面便是參天古木投下的濃蔭,仿佛無數歲月在枝丫間流轉。此地原名“黃桑峪”,因楚漢之爭的烽煙而平添帝王氣象——相傳劉邦兵敗彭城,倉皇遁入此峪,藏身石洞之際,洞口巨石轟然垂落,蛛網轉瞬密布,追兵視而不見,遂得脫險。此后峪名更作“皇藏”,那方石穴便稱“皇藏洞”,連峪中清泉也因他拔劍怒刺得名“拔劍泉”。千年滄桑,帝王霸業早化云煙,唯有這傳說與清泉,依然鮮活地流淌在石上青檀和陣陣松濤間。
這里的山石不僅銘記著帝王的倉促,更見證過圣賢的謙卑——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天門山設壇講學。牧童遙指山嵐預言驟雨將至,圣人不以為然。須臾間暴雨傾盆,竹簡將濕,師徒狼狽避入巖穴。雨打松針的急響中,分明夾雜著夫子“后生可畏”的慨嘆。這般山野智慧,倒比圣跡更耐尋味。
歷史風云終將消散,而扎根于此的草木,卻將光陰細細編織——樹以年輪鐫刻春秋,草借枯榮暗藏玄機。
皇藏峪最攝人心魄處,當屬那些與歲月角力的古樹。峪中壽逾千年的古木竟達三百余株,青檀虬枝如青銅鎖鏈嵌入石罅,樹皮皸裂似甲骨殘片,指尖觸及盡是時光的刻痕;仰首卻見枝頭新綠倔強,陽光穿過葉隙,在苔石上灑落流動的金箔。瑞云寺內兩株銀杏歷經千年風雨,枝干相偎若“攜子抱孫”;更有那株瓜子黃楊已挺立一千五百寒暑,亭亭如蓋,見證了多少古剎鐘聲里的朝代更迭?它靜立佛前,與故宮、孔府的千年黃楊遙相呼應,共譜一曲時光的長調。
漫步在這千年織就的綠蔭里,不僅可飽覽古樹奇觀,更能品味浸潤山靈之氣的珍饈。
峪中至味總與傳說纏綿。當年劉邦饑腸轆轆,山民獻上谷雨前的香椿嫩芽。漢王食后唇齒生香,不禁對天祝禱:“但使香椿長春!”——這樸素的祈愿竟得天地垂憐。1915年,康有為踏訪至此,箸尖挑起雨前香椿,那脆嫩辛香令他即興吟哦:“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愿,食之竟月香齒頰。”原來此地三面環山自成暖塢,香椿發芽總比山外早十余日,實乃造物所鐘。至于蘑菇燉土雞,濃香勾魂,令人食盡仍撫碗長嘆;伏天里沸騰的“伏羊”火鍋,佐以山野紅椒,更透著此地特有的溫潤——夏季“晝暖夜涼”的宜人,恰似歐陽修筆下“薜荔依墻,莓苔滿地”的幽趣。
這般山珍的靈秀,源自峪中獨特的小氣候。而今這份天賜,正被科學的明眸溫柔注視。
密林深處,自動氣象站如白衣隱士佇立,記錄著每一縷風的軌跡;松濤掠過量子傳感器,仿佛在與現代科技促膝長談。增雨設備隱于幽谷,既能守護朗朗晴空,也可為焦渴的山林喚來甘霖。生態監測站靜靜解讀著森林的吐納,山巔的防雷網絡已織就無形天羅。古木與科技默然相對,共譜一曲守護的樂章。氣象人的赤誠,只為留住這片珍貴的原始森林。96%的森林覆蓋率讓負氧離子在晨霧中翩躚,連露珠都沁著松針的清香。盛夏時節26.5℃的均溫,恰似大自然精心調制的瓊漿。
暮色四合,晚鐘在松濤間沉浮,千年古峪漸入禪定。古剎飛檐勾留最后一縷夕照,恍如東坡當年聆聽的泉聲。氣象站的藍光與佛前的燈火遙相映照,恰似古今智慧的交匯。青檀抱石,古木參天,它們默立時光的渡口,看劉邦的狼狽化作傳奇,孔子的窘迫變成典故,康有為的詩句散入流云——而山泉依舊清冽,香椿年年新綠,蘑菇雞的濃香永遠牽引著游人的轆轆饑腸。
行至峪口驀然回首,都市的燥熱早已被層層松濤浣作清涼。這方天地的精魂,既在古樹皸裂的皮囊里,也在史冊泛黃的箋頁中,更在監測屏幕跳動的數據間。青檀根系深入巖隙,似在破譯大地脈動的密碼——石不能言,最是可人。
■ 劉升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召開 07-16
-
2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創新創業向上向好 07-11
-
31—6月宿州市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4.7億元 07-10
-
4黨建領航 紅薯飄香 07-09
-
5競逐“新賽道” 揚帆“新藍海” 07-08
-
61-5月宿州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超三成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