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桃花開處見文明
清晨來到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路邊的銀杏樹葉被陽光鍍上一層金色的薄紗,不遠處的文化廣場上傳來歡快的舞曲。村民李大姐一邊整理自家庭院里的盆栽,一邊笑著說:“現在村里環境美、風氣好,紅白事不攀比,大伙兒的心思都用在掙錢和過日子上!”這番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白臘園村以移風易俗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白臘園村位于葛集鎮北部,下轄14個自然村,擁有人口7129人。作為遠近聞名的油桃和銀杏銷售集散基地,該村近年來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以移風易俗為抓手,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建設,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白臘園村將移風易俗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抓手,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石亭長廊等活動場所的陣地作用,打造“理論宣講+文化浸潤”的復合型宣傳平臺。通過“石亭下的黨課”“銀杏樹下話家風”等特色宣講品牌,由老黨員、鄉賢以“拉家常”形式解讀村規民約,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理念融入日常。圍繞“我們的節日”“四季村晚”等主題,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文藝演出、科普宣傳活動。村民自編自演的《移風易俗三句半》《真愛“價”到》等節目深受歡迎,觀看群眾達5000余人次。
針對農村青年婚戀難、彩禮攀比等問題,白臘園村創新打造“桃花開”紅娘驛站,組建由村干部、婦聯執委、熱心鄉賢構成的“紅娘團”,構建“婚戀指導-技能提升-社交賦能”服務鏈,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青年搭建交友平臺。同時,定期開設“婚戀課堂”,邀請心理咨詢師、法律工作者講解婚姻家庭經營、反家庭暴力等知識,引導青年樹立“重感情、輕物質”的婚戀觀。截至目前,驛站已促成41對青年喜結連理,平均彩禮較往年下降30%,“低彩禮、零彩禮”的新風尚逐漸形成。
在文明建設過程中,白臘園村以“選典型、樹標桿、帶一片”為思路,建立多層次評選體系。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美麗庭院”“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通過村民推薦、網格評議、紅榜公示等程序,累計評選各類先進典型120余人次,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帶全村”的輻射效應。同時,推行“文明積分”管理制度,將家風孝道、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行為量化為積分,村民可在“信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形成“文明行為有回報、向善向美有動力”的激勵機制。
白臘園村以黨員干部為移風易俗的“領頭雁”,通過“承諾踐諾-監督管理-服務引領”機制,推動新風尚落地生根。全村黨員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執行婚喪事宜報備制度,主動抵制大操大辦。成立“黨員先鋒隊”“鄉賢議事會”,常態化走訪排查大操大辦苗頭,及時介入勸導。在黨員示范帶動下,全村婚喪宴席平均費用較3年前下降40%,鋪張浪費現象顯著減少。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白臘園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攜帶“便民小本本”走村入戶,收集群眾需求,提供代辦服務、家電維修、衛生清掃等便民服務,累計服務群眾1200余人次,解決實際問題400余件。結合村民文化需求,組織開展“義務寫春聯”“鄉村春晚”“農民豐收節文藝晚會”等活動,將移風易俗內容融入文藝節目,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白臘園村,紅墻灰瓦間洋溢著濃厚的文明氣息。石亭下的黨課傳遞理論溫度,銀杏樹下的家風故事口口相傳,“桃花開”驛站見證甜蜜愛情。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移風易俗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下一步,白臘園村將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建設,進一步鞏固移風易俗成果,讓文明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1—6月宿州市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4.7億元 07-10
-
3黨建領航 紅薯飄香 07-09
-
4競逐“新賽道” 揚帆“新藍海” 07-08
-
51-5月宿州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超三成 07-0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