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丨看不見的微生物 看得到的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幾十年來,安徽省宿州市作為黃淮海區域核心育種區和江淮千億糧倉戰略支點,持續在農業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2025年7月6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走進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看一看現代化種業自立自強的宿州答卷。
向微生物要蛋白
提到種業,大家首先想到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實際上,還有一類肉眼看不見、摸不到的微生物,正悄然發揮著巨大作用。
樓慧強向記者展示大豆根瘤圖/趙 陽
大豆蛋白質含量高,通常超出普通谷物的四五倍,秘密就藏在根部一串串小瘤中。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副院長、農業農村部土壤微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樓慧強解釋說,這些瘤是由一種叫根瘤菌的微生物侵染大豆根部形成,不僅能提高大豆的蛋白含量,還能有效提高大豆產量。此外,“中國化肥的利用率平均不到40%,不僅造成了大量浪費,還造成了面源污染。”樓慧強指出,小小的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氨,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17年以來,樓慧強組織10多名教授扎根宿州,開展對固氮微生物系列產品的深入研發與轉化,成功將實驗室成果寫到了祖國的大地上。第三方專業機構測產數據顯示,使用該院與企業聯合研發的復合根瘤菌、聯合固氮菌產品,可使作物增產8%-20%,同時減少5%-25%的氮肥施用,投入產出比可達16:1。
截至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累計推廣面積超800萬畝,覆蓋安徽、河南、黑龍江等17個省份。同時,大豆根瘤菌接種技術憑借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成功入選安徽省2025年農業主推技術。
大豆除了食用外,榨油可以提供食用油,榨油后的豆粕還是畜禽和水產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大豆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舉足輕重。2025年,中國提出擴種大豆和油料計劃,并推動生物育種技術突破,極力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從“書架”進“貨架”
中國已建起世界上數量最大、宿主種類最多的根瘤菌資源庫,相關研究已然走在世界前列。然而,根瘤菌對土壤、作物品種、氣候高度敏感。如何讓其更高效,更具適配性,甚至讓非豆科作物實現固氮,是中農大團隊攻關的重要方向。
提及為何選擇宿州,樓慧強說,宿州是農業大市,是我國高蛋白大豆主產區,每年常種大豆面積超過200多萬畝,這給了中農大團隊很大研究與應用空間。
然而,農業科研成果能否落地應用,關鍵要看廣大農戶是否買賬。樓慧強介紹,為了不額外增加農民勞動負擔,團隊力求簡化使用方式。“我們研發了多種產品形式,第一是種子包衣,第二是菌豆同播,第三是菌劑拌種。同時我們還研發了便攜式微型拌種機,方便農戶直接在田間地頭現拌現播,直接服務到田間地頭,打通了固氮菌推廣應用的‘最后一公里’。”他強調,這離不開在種業科技谷和企業的深度合作。
樓慧強表示,我們的夢想是讓中國的大豆都長好根瘤!給每一個家庭提供更安全、更高品質的大豆食品。
學院已經在宿州政府、企業和學校的支持下建立了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和示范中心等,目前正在籌建研究院,聚焦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生態可持續農業等前沿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并通過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宿州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科技支撐與人才保障。
在種業科技谷,中國農大、南京農大、西北農大等高校匯聚,中農發種業、荃銀種業、皖墾種業等種業企業紛紛布局,國家級主推品種“華成865”“宿豆051”等優異品種從這里密集誕生。
當前,種業科技谷正以“科技賦能種業、服務鏈接產業”為目標,全力構建集研發、孵化、產業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據了解,作為全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宿州市通過大力發展種業科技創新,現代種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宿州市已有種子持證企業175家,居安徽省第二;自2021年以來,自主選育的國審省審農作物品種近100種,年繁育種子量達15萬噸。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④ |奔流,汗水淚水匯長河 07-07
-
2
-
32025年全省第三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召開 07-03
-
4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② |激辯,如何徹底根除水患 06-30
-
51-5月份宿州市經濟延續穩步向好發展態勢 06-30
-
6市政府召開第75次常務會議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