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種植美了庭院富了農家
“我家門口這塊空地之前一直閑置,今年嘗試種了3棵葫蘆樹,沒想到結了20多個葫蘆,預計能賺400余元。”日前,在埇橋區曹村鎮寺后村,村民管玉芬一邊查看葫蘆是否成熟,一邊對記者說。
走進寺后村,記者注意到,每家每戶利用房前屋后的閑置地塊,種植品種不同、形態各異的葫蘆。圓滾滾的葫蘆掛在藤蔓上,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何村民都在家門口種葫蘆?“這就不得不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埇橋葫蘆烙畫’傳承人——董保安。”據村總支委員、監委會委員曹光遠介紹,葫蘆因諧音“福祿”備受消費者歡迎。董保安在葫蘆上烙畫,層次豐富、色彩艷麗,兼具觀賞與收藏價值,市場需求量較大。葫蘆成熟后,他根據品相回購,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隨著葫蘆烙畫產業的蓬勃發展,葫蘆需求量不斷擴大,董保安將目光瞄準村里的閑置地塊。于是,依托董保安的葫蘆烙畫產業,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寺后村積極引導群眾主動利用空地種植葫蘆,把庭院的“方寸地”打造成致富的“聚寶盆”,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還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實現鄉村增“顏”、村民增收雙獲利。
“我自己種了9畝葫蘆,有亞美、螞蟻肚、長柄錘等多個品種,還成立了烙畫團隊,目前團隊有十幾名村民,人人可以實現月收入過萬。”董保安說。
“葫蘆是藤蔓植物,地面不需要多少空間,但增收不少。目前,寺后村有近300戶參與葫蘆種植。”曹光遠表示,接下來,寺后村將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努力打造成埇橋區葫蘆文化發展基地。
記者 趙鵬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