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人文歷史厚重、區(qū)位交通便捷,素有安徽“北大門”之稱,是全國文明城市。近年來,宿州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將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貫穿立法全過程,立足民意靶向確定立法項目,創(chuàng)新運用“小快靈”立法模式,聚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非遺傳承保護等群眾關切領域,及時出臺地方性法規(guī),成為保障群眾權益、護航社會發(fā)展的法治基石,以精準立法回應了民生期盼、承載了“最大民意”。
回應訴求,缺什么補什么
夾溝香稻米是宿州特色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其種植歷史悠久,風味出眾,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米進入宮廷,有著“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的美譽,2019年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隨著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推進,夾溝香稻米以埇橋區(qū)夾溝鎮(zhèn)原產地為依托,逐步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全產業(yè)鏈,但仍存在品牌影響力弱、環(huán)境適應性差、市場占有率低等突出問題,當地種植戶、生產加工及銷售企業(yè)對此反映強烈,亟需從地方立法層面,加強對夾溝香稻米產業(yè)發(fā)展的系統保護和規(guī)范。
宿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將《宿州市夾溝香稻米保護條例》列入2023年立法計劃。在立法過程中,突出問題導向,聚焦管用、實用,大幅度減少上位法或者同位階法規(guī)已有的規(guī)定,減少銜接性、指引性等非核心條款,該《條例》最終成稿僅18條,極具操作性,同時成為安徽省首部對單一農產品進行保護的地方性法規(guī)。
該《條例》“身板”雖小卻蘊含“大智慧”,不僅明確了宿州市行政區(qū)域內夾溝香稻米的種質資源保護、種植、加工、銷售、知識產權保護及其監(jiān)督管理等,更進一步細化了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有效解決了夾溝香稻米保護和發(fā)展難題,更好助力宿州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條例》對夾溝香稻米的品質提升、品牌推廣等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也有利于實現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眾A溝香稻米核心產區(qū)夾溝鎮(zhèn)鎮(zhèn)頭村村委會負責人表示。
立足實際,需什么立什么
地處黃淮平原腹地的宿州市擁有耕地面積904萬畝,是全國糧食主產區(qū)。截至2024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02.1萬畝,無論建成面積還是投資規(guī)模,都穩(wěn)居安徽省前列。但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領域,國家和省一直沒有制定專門的法律或法規(guī),實際工作中也面臨著建設規(guī)劃設計不夠科學、建后管護工作滯后等問題。
2023年1月,在宿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王學良等10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宿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立法的議案》。市人大常委會經充分研究后認為,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立法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決定將《宿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促進條例》列入2023年立法計劃。
市人大常委會與市政府共同成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立法項目起草工作領導小組,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共同擔任組長,以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法工委和市政府有關部門的專業(yè)人員組成起草工作專班,充分發(fā)揮人大的主導作用、“雙組長制”的協調作用,推進立法工作高效開展。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和有關負責同志分別帶隊,帶著問題、撲下身子,深入“四縣一區(qū)”,與種糧大戶、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負責人、基層干部等座談交流,充分了解我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現狀,做實做足立法調研,找準問題之源、立法之基。
立法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多次與議案領銜代表溝通交流,充分發(fā)揮市人大法制專業(yè)代表小組作用,發(fā)送草案、草案修改稿及立法參考資料,征求代表意見;邀請多名省、市人大代表和縣、區(qū)人大常委會負責人列席常委會會議,參與法規(guī)審議;充分發(fā)揮基層立法聯系點“民意直通車”作用,廣泛征詢基層群眾的意見,在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布法規(guī)草案,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最大限度地吸納民意、匯聚民智,代表和群眾共提出意見建議80余條,采納、吸收40余條。
《宿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促進條例》不設章節(jié),共21條,堅持務實管用為要,注重因地制宜解決實際問題。在建設補助資金和管護資金來源、推進適度規(guī)模經營、豐富建后管護方式等方面,提出若干措施供基層選擇,不搞“一刀切”;考慮到國家有關規(guī)劃和部門規(guī)章、文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內容、建設項目的管理程序已作了具體規(guī)定,故不再進行重復,而是聚焦突出問題確定法規(guī)內容;既做到了對上位法的補充、細化,也充分發(fā)揮了地方立法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作用。該《條例》通過后,成為全國首個高標準農田建設市級法規(guī),有效助力宿州加快由農業(yè)大市向農業(yè)強市轉變。
務求精準,管用幾條定幾條
針對突出問題對癥下藥,針對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宿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把立法重點放在法規(guī)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上,使執(zhí)法者更清楚、人民群眾更明白,做到有的放矢、務實管用。
宿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多非遺名錄項目,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9項,省級23項,市級9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人,省級48人,市級77人。但隨著時代發(fā)展,非遺保護利用工作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如部分非遺項目生存和發(fā)展面臨嚴峻考驗;非遺保護工作保障機制尚不完善,保護資金不足、隊伍不穩(wěn)、人才匱乏等。市人大常委會在開展《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定》立法中,針對這些問題明確多條針對性舉措,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經評估合格的,由市人民政府每年給予不低于3000元的傳習補助;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情況經評估合格的,由縣(區(qū))人民政府每年給予不低于2000元的傳習補助”。補助標準雖然不高,但增強了非遺傳承人的身份認同感、自豪感。
抓營商環(huán)境就是抓發(fā)展。宿州市在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上有著自己的特殊問題,如何用“小切口、小篇幅”去破局解題,成為檢驗地方立法質量和效果的“試金石”。2022年11月,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會議批準的《宿州市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條例》進行了有益探索。宿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與企業(yè)、商協會的座談交流,聚焦市場經營主體關注的政府履約踐諾、政企合同糾紛等焦點,提出了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解決方案,以全國同類地方性法規(guī)最少的條款載滿最多的“干貨”和“硬菜”。2023年1月,宿州市人大法制委在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向全體市人大代表報告了“關于制定宿州市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條例的議案”審議結果的報告。該《條例》由人大代表提出而立項、人大代表全程參與而順利出臺,最后向全體人大代表報告審議結果,全過程載滿民智民意,不僅是地方立法的探索創(chuàng)新,更是宿州市人大常委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拂曉報通訊員 王博 邵玉龍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