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急救知識 筑牢生命防線
近日,我市舉辦“救在身邊·市直先行”應急救護進機關行動。通過播放相關宣傳視頻,現場開展模擬演練等方式,增強機關干部職工應急救護意識,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共筑生命安全防線。
生命無比寶貴,可是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有人突發疾病,昏迷不醒;有人被異物卡喉,無法呼吸;有人遭遇車禍,身體受創……如果此時無人搭救,一個鮮活的生命可能就此凋零。
無人搭救并不代表大家都冷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應急救護技能,導致不敢上前施救。因此,廣泛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技能,提升群眾性應急救護能力很有必要,這既是維護群眾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兜牢“安危冷暖”底線民生的題中要義。國家政策層面給予大力引導和支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鼓勵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到2030年將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
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技能,目的是讓更多人掌握自救互救的一技之長,應堅持目標導向,積極推動應急救護培訓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等,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貼心的方式,向廣大干部群眾講清講透心肺復蘇術、包扎止血、氣道梗阻處置以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使用等急救知識,打牢關鍵時刻勇于施救的理論基礎。
知行合一,方能行穩致遠。對于應急救護領域來說更是如此。當自己或他人遇險,理論知識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那么護佑生命就成了“紙上談兵”。模擬不同場景開展實戰演練,多讓群眾動手操作,如此,就能讓群眾真正掌握自救互救本領,在險境中敢于出手拯救生命。
揆諸以往群眾性急救案例,無論是個人還是他人遇險,急救設備必不可少。要搶抓政策機遇、加大資源投入,讓急救箱(包)、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急救設備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無處不在,同時借助科技手段,實現急救設備的“一鍵查找”。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在全社會營造“人人會急救、急救為人人”的文明風尚,需要一定的激勵措施。近年來,從評選表彰“十大最美救護員”,到為施救者提供法律保障,從舉辦應急救護大賽,到強化培訓,壯大持證救護員隊伍……都是鼓勵引導更多人學習應急救護知識技能,成為拯救生命的“急救英雄”。
陷入險境往往就在一剎那,開展應急救護不僅是隨時隨地,更要與死神賽跑,這就決定了急救不僅需要專業力量,也需要社會力量。完善制度機制、搭建平臺載體、整合各方資源,不斷加強群眾性應急救護能力建設,就能讓更多人在險境中敢救、會救,以凡人善舉點亮生命之光。
■ 商農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別出“新材” 集鏈成群 07-15
-
2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創新創業向上向好 07-11
-
31—6月宿州市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4.7億元 07-10
-
4黨建領航 紅薯飄香 07-09
-
5競逐“新賽道” 揚帆“新藍海” 07-08
-
61-5月宿州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超三成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