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領航,鍛造鄉村振興核心引擎
2024年3月,我市實施“頭雁跟飛促振興”專項行動,分批選派村黨組織書記到滬蘇浙地區鄉村振興先進村,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進一步加強全市村級帶頭人隊伍建設。
如今他們學成歸來,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也悄然在宿州鄉土落地生花。從致力于打造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樣板的夾溝鎮鎮頭村黨總支書記孔聰聰,到以“三鏈”融合富三里、帶領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20萬元的大店鎮三里村黨總支書記彭鑫等,他們將“他山”經驗深度融合“本土”稟賦,轉化為鄉村產業升級的“金鑰匙”。這些實踐生動昭示:鄉村發展的核心動能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的關鍵在于眼界的開拓與經驗的創造性轉化。
事實上,鄉村振興本質上是內生動力的深度激活。那些既深植鄉土、又勇于突破的鄉村帶頭人,正是激發鄉村資源的關鍵力量。他們既熟悉村莊的歷史脈絡與資源優勢,也具有在外部學習中敏銳捕捉可供探索和運用的閃光點。正如新聞報道中提到的那樣,在跟班學習后,彭鑫摸清了農李村“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運作精髓”,并將“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創造性轉化,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創新“保底收購+效益分紅”機制,徹底改變了過去農戶單打獨斗的困境。這樣的實踐經驗,展現了鄉村人才的獨特價值——他們既能讀懂土地密碼,又善借他山之石,在守正創新中開辟發展新局。
事實上,制約鄉村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往往不是資源短缺,而是認知邊界的束縛。當村干部突破地域限制,在沉浸式學習中目睹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整合與價值鏈延伸,便會得到實質性啟發。比如冷鏈物流的降損增效、精深加工的增值空間、品牌運營的市場溢價等,這也有助于他們從具象化認知中抓取到可被實踐的思維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當鄉村帶頭人從“守土盡責”轉向“開拓視界”,這種認知升級有利于他們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精神,挖掘鄉村產業潛力,為鄉村產業發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在無形中可讓資源轉化為資產,讓農田蛻變為現代化產業基地。
當然,頭雁高飛需有制度沃土。構建系統性人才培育機制,是鞏固振興成果的根本保障。政策創新要打破人才成長壁壘,通過定向培養、破格使用等方式暢通晉升渠道;能力淬煉需精準滴灌,建立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強化實戰化鍛煉;更要涵養人才生態,通過強村帶弱村、區域協作等機制,形成“頭雁引領群雁飛”的共生格局。這些制度設計共同構成人才成長的“陽光、雨露與土壤”,讓領航者既能振翅高飛,又有堅實后盾。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進程。當村干部的眼界從田埂延伸至市場,當發展理念從經驗傳承轉向創新驅動,鄉土振興便獲得最持久的內生動力。以制度沃土滋養頭雁展翅,以開放胸懷擁抱時代潮流,方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篇章。
■ 權靜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競逐“新賽道” 揚帆“新藍海” 07-08
-
21-5月宿州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超三成 07-05
-
3
-
42025年全省第三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召開 07-03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② |激辯,如何徹底根除水患 06-30
-
61-5月份宿州市經濟延續穩步向好發展態勢 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