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消費賬單”當有理性刻度
隨著高考落下帷幕,考生們紛紛扔下書本、歡呼雀躍,壓抑已久的渴望奔涌而出:新手機、新電腦、新形象、新城市,一場以“解壓”和“補償”為名的消費熱潮,推動了一波又一波“后高考經濟”的到來。
這浪潮背后,是學生們對長期高壓后釋放的天然渴望。十余載寒窗苦讀,一朝解脫,這種“減壓性消費”如繃緊的彈簧驟然松弛,消費需求一觸即發。而家長們更是懷著“補償性滿足”的心理,以物質饋贈彌補備考歲月中的虧欠,更有甚者將其視作一種“延遲的獎勵兌現”。旅行、駕照、摘鏡、減肥瘦身甚至醫美等,都已經列入“準大學生們”的消費清單,趁著這個難得的假期,去見山見水、開闊視野、升級裝備、提升技能,為下一站開始做好準備。
當然,商家也敏銳嗅到了商機。數碼產品“憑準考證享折上折”,旅行社特推“青春畢業行”,駕校報名點打出“準大學生學車班”……一系列瞄準“后高考經濟”的促銷優惠接踵而至。但是,這份消費熱潮也暗藏玄機,需要理性分辨。比如,某些“畢業季”套餐價格虛高,品質卻名不副實;個別機構推出的“高考后速成形象改造”項目,或隱含誘導沖動消費的陷阱;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家長不顧實際經濟狀況,盲目攀比,誤將“高消費”等同于關心厚愛。
其實,物質獎勵本無可厚非,甚至可為慶祝與減壓增加趣味性和儀式感,但當其成為唯一表達方式,則可能模糊了成長中更為重要的精神標尺?!昂蟾呖冀洕钡幕馃?,映照出青春釋放的渴望與親情的殷切補償。但是,消費的合理性終需回歸個體與家庭的實際坐標軸內考量。
高考落幕并非沖刺終點,而是人生長卷新一章的起筆。真正的“成人禮”,或該在于精神圖譜的自我繪制與責任意識的自覺萌發。后高考時期的種種消費行為,若能服務于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促進獨立,則更具積極價值。那些看似“非消費”的體驗,恰恰是構筑健全人格、明確人生坐標的基石,也是高考之后,步入成年最值得珍視的“行囊”。
權靜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守陵人盛志席榮登“安徽好人榜” 06-19
-
3宿州市完成夏種面積400余萬畝 06-18
-
4全市學習教育專項整治和訪企入村工作調度會召開 06-17
-
5全市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6.92億元 06-17
-
61-5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繳存規模穩步增長 06-16